文明的韧性
遥想历史数千载,多少民族曾各自繁衍,无数国家又尽为陈迹,唯独中华文明至今仍然繁盛。何故?柔软又坚实,刚柔并济,韧性使然也。
灵龟负书,丹甲青文,使文化肇始,百家争鸣。始皇同文,由繁趋简,秦篆汉隶,自曲转直。晋书俊秀,唐楷端庄,汉字本柔,于历史演进中灵动转化;继承传统,延续历史;汉字本固,坚守传承文明之职,万变不离其宗。既有象形生动、笔画灵活,也有横平竖直、钢削斧凿,汉字以柔软为表,坚实为里,始终富有韧性,使得交流障碍可破,文书效率大增,故能延续文化以得生存,顺应潮流更加权重。文字是文明的载体,汉字的韧性,赋予中华文明独特优势。口音有异书写相同,地隔万里文字一致。这种相同和一致把中华民族凝聚为一体,使中华文明一脉相承。
文字如此,思想亦然。近代以来,面临“三千年未有之变局”,鸦片倾销宇内,舰炮摧损国门,天朝大国成旧梦,亡国灭种在眼前。中华文明的傲骨暂时蛰伏,转用以柔克刚的策略。但是此柔软并非是脆弱,而是“师夷长技以制夷”。魏源作《海国图志》开眼看西方,张之洞作《劝学篇》明中263作文网Www.263y.Com体西用。林则徐、孙中山、毛泽东、邓小平……志士仁人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融入了西方的科技与制度,作为充实中华文明的养分。“天下莫柔于水,而坚强者莫能胜之。”虽历经万难,但万难不折。滴水穿石,积水成渊,中华文明靠坚实打下发展根基,靠坚持迎来复兴曙光,靠坚强走向辉煌未来。
如今,韧性仍深深根植于我们的血脉之中。建国以来,改革至今,我国在挫折中自省,在曲折中自强,筚路蓝缕,坚忍不拔,终于成为世界强国,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。可美国却执意设置修昔底德陷阱,开打贸易战争,欲扼中国发展,唱衰中国前景。可中国有胆有识,不畏惧,不颟顸。我们有如华为一般的企业,自主研发,全力创新,可与美国奉陪到底一较高下。可打也可谈,我们言必信、行必果,占据道德高地,拿出诚意,讲究策略。我们有控制稀土的反制手段,我们有调控购买农产品的余地。不卑不亢,进退有节,依靠韧性的发挥,我们能够占据这场争端的主动权。
韧性使中华文明历经千载不断绝,历经磨难永存续。守住韧性,把握韧性,则中华文明的未来,必然更加辉煌灿烂。
相关作文:
- ·文明的韧性议论文800字
- ·文明的韧性作文800字
- ·文明的韧性高中议论文
- ·文明的韧性议论文800字
- ·文明的韧性作文800字
“韧性”是指物体柔软坚实,不易折断的性质。一个文明的“韧性”则指的是某些坚毅刚强的优秀品质已融入一个民族的血脉之中,对维系民族的发展和壮大起重要的作用。这种文明的韧性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体现得尤为明显。历史上的四大...
中华文明是具有“韧性”特质的文明。它柔软,乐于包容外来文明,海纳百川,兼收并蓄;它坚实,任凭外界雨打风吹,不惧压力,坚定自我。正是因为这份韧性,才使中华文明与天地共存,与日月同光。中华文明亦是命运多舛,但它的柔软与坚实,让它一边流血,一...
古埃及、古印度、古巴比伦,贵为三大古老文明早已散尽于历史长河之中。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之所以能历经风雨、绵延至今,是因为我们面对压力与挑战能够刚柔并济,进退有据,用韧性化解一次次危难时刻,用韧性找到一次次发展良机。中国漫长的历史中,与边境少数民族的矛盾始终是最棘手...
竹子不仅有坚硬的竹节,还有中空的竹杆,不仅深扎主根,还要遍布根系,面对外部压力能发挥出非凡的韧性,顶住冲击,屹立不倒。中华文明正如同竹子一样,凭借着既坚又柔的韧性,克服了历史带来的重重压力,经受住了艰苦卓绝的考验。汶川大地震时,中国人民面对灾难没有退缩,&ld...
一个文明之所以能永续发展,是因为它有敢于不惧压力保持本色的坚实;是因为它有善于吐故纳新、兼收并蓄的柔软,中华文明正是因为这种刚柔相济的韧性,才能在历史的历练中“千磨万击还坚劲”。汉字历经六千年岁月,伴随着中华文明一同流传至今。殷商时期就...